我的育种之路 该何去何从
由 imonyse 在 2024-11-05 发布,2024-11-06更新
标签: 猪笼草
这段时间,回到我在思茅山上租的院子,观赏我的猪笼草时。黑精灵(劳氏交葫芦)这款“普货”型的品种,总让我陷入沉思。
它结合了两个优秀高地品种的特色,坚硬的笼子、独特又夸张的笼型,成为了一棵近乎完美的品种。
如果硬要说缺点,应该是体型稍微有点大,如果要欣赏到有特色的上位笼,就得有足够的空间。
自己这十年积攒下来的各种猪笼草品种,留到现在的,只能说在温度适应性上面还算不错,但还远谈不上漂亮和独特。
因为空间有限,老的品种总要为培育的新个体让出位置。
这样势必要建立一个淘汰的标准,而标准必须为育种目标服务。
我猪笼草的育种目标是什么?好像一直以来比较茫然,做的杂交虽然思索过想要达成的目的,但还是缺乏一个统一的路线。
为了不浪费时间,现在就把规划做好,还是挺重要的。
以普通玩家为客户的育种,必定要做到小型化且容易种植。满足这个前提下,笼型当然还是越漂亮越好。目前来看,市面上常见的猪笼草,也就Gaya和Lady Luck这两款猪笼草做到了。
从这个角度出发,以下是我初步制定的目标:
1、温度适应性要好。必须在思茅地区自然环境可以存活
2、体型要小。最大不能超过有腺交细猪笼草
3、笼子要硬,耐久。
4、叶笼比要接近。笼子相对植株的大小要适中,叶长笼小的尽快淘汰
简单概括起来,就是要“好、小、硬、中”
如果从授粉到长出成熟笼,大概需要5年时间,我大概还能做6-7代的育种迭代。
看来,淘汰不符合育种目标的植株,还得做的更狠心一点呀。
另外一些想法则是关于洋兰的
在北京的时候,已经小心翼翼测收集了好几年的杂交卡特兰。来到思茅,发现卡特兰长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。
第一个问题是雨季雨水太多,而以前用的植料保水性太好,导致很多品种茎腐软腐。
第二个问题是蚧壳虫,时不时就会感染一部分植株。可能卡特兰还是喜欢干湿循环快一点,夏季白天温度再高一些吧。当然,也可能是这些杂卡大部分是台湾或者泰国培育的,不适应云南的气候——这又引发我的一些思考。
卡特兰泰国利用它的气候优势,已经做的很成熟了。兰花育种只要方向选好,剩下的就是数字的游戏,靠量取胜。因为政策环境的风险,无论我在北京还是云南,都不太可能达到像Siam Orchid那样的规模。
蝴蝶兰更不用说了,台湾的产业链已经很成熟了。育种后的无菌播种、挑选好个体后的分生组培,甚至都不需要育种者自己动手,直接拿给代工厂就好了。他们当地的政策环境同样很好,有安全感才能做成几十年以上,有传承的兰园。
而我现在在思茅做的,还是单打独斗的小农经济。下一个AI的时代即将到来,而我这个旧时代的武器,面对当前的挑战已经没有胜算,何况下一个世代。
在思茅,唯一的优势是气候。经过两个雨季的种植经验累积,基本可以确定,如果种春石斛,生产成本可以低到令人发指的地步。基本上有个光照还不错的场地,拉个55%的遮阳网就行了。除了虫害,基本没有太多要注意的地方。另外还有一个好处,就是可以靠天浇水,释放出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。我可以有更多机会,去全国各地走走,拜访一些爱好者或者种植大棚。因为可以靠天吃饭,我甚至可以保留思茅的种植基地,去外地生活一段时间也无碍。
园艺也是农业,矛盾的根源在土地。以我目前的认知,看来是不能从这个方向实现自己的财物自由了。那就老老实实的种几棵精品植物,安心的玩玩育种,培育几个独有品种。不再烦心销售问题,不用担心成本问题,也许是我唯一能继续下去的办法。
它结合了两个优秀高地品种的特色,坚硬的笼子、独特又夸张的笼型,成为了一棵近乎完美的品种。
如果硬要说缺点,应该是体型稍微有点大,如果要欣赏到有特色的上位笼,就得有足够的空间。
自己这十年积攒下来的各种猪笼草品种,留到现在的,只能说在温度适应性上面还算不错,但还远谈不上漂亮和独特。
因为空间有限,老的品种总要为培育的新个体让出位置。
这样势必要建立一个淘汰的标准,而标准必须为育种目标服务。
我猪笼草的育种目标是什么?好像一直以来比较茫然,做的杂交虽然思索过想要达成的目的,但还是缺乏一个统一的路线。
为了不浪费时间,现在就把规划做好,还是挺重要的。
以普通玩家为客户的育种,必定要做到小型化且容易种植。满足这个前提下,笼型当然还是越漂亮越好。目前来看,市面上常见的猪笼草,也就Gaya和Lady Luck这两款猪笼草做到了。
从这个角度出发,以下是我初步制定的目标:
1、温度适应性要好。必须在思茅地区自然环境可以存活
2、体型要小。最大不能超过有腺交细猪笼草
3、笼子要硬,耐久。
4、叶笼比要接近。笼子相对植株的大小要适中,叶长笼小的尽快淘汰
简单概括起来,就是要“好、小、硬、中”
如果从授粉到长出成熟笼,大概需要5年时间,我大概还能做6-7代的育种迭代。
看来,淘汰不符合育种目标的植株,还得做的更狠心一点呀。
另外一些想法则是关于洋兰的
在北京的时候,已经小心翼翼测收集了好几年的杂交卡特兰。来到思茅,发现卡特兰长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。
第一个问题是雨季雨水太多,而以前用的植料保水性太好,导致很多品种茎腐软腐。
第二个问题是蚧壳虫,时不时就会感染一部分植株。可能卡特兰还是喜欢干湿循环快一点,夏季白天温度再高一些吧。当然,也可能是这些杂卡大部分是台湾或者泰国培育的,不适应云南的气候——这又引发我的一些思考。
卡特兰泰国利用它的气候优势,已经做的很成熟了。兰花育种只要方向选好,剩下的就是数字的游戏,靠量取胜。因为政策环境的风险,无论我在北京还是云南,都不太可能达到像Siam Orchid那样的规模。
蝴蝶兰更不用说了,台湾的产业链已经很成熟了。育种后的无菌播种、挑选好个体后的分生组培,甚至都不需要育种者自己动手,直接拿给代工厂就好了。他们当地的政策环境同样很好,有安全感才能做成几十年以上,有传承的兰园。
而我现在在思茅做的,还是单打独斗的小农经济。下一个AI的时代即将到来,而我这个旧时代的武器,面对当前的挑战已经没有胜算,何况下一个世代。
在思茅,唯一的优势是气候。经过两个雨季的种植经验累积,基本可以确定,如果种春石斛,生产成本可以低到令人发指的地步。基本上有个光照还不错的场地,拉个55%的遮阳网就行了。除了虫害,基本没有太多要注意的地方。另外还有一个好处,就是可以靠天浇水,释放出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。我可以有更多机会,去全国各地走走,拜访一些爱好者或者种植大棚。因为可以靠天吃饭,我甚至可以保留思茅的种植基地,去外地生活一段时间也无碍。
园艺也是农业,矛盾的根源在土地。以我目前的认知,看来是不能从这个方向实现自己的财物自由了。那就老老实实的种几棵精品植物,安心的玩玩育种,培育几个独有品种。不再烦心销售问题,不用担心成本问题,也许是我唯一能继续下去的办法。